1941年6月22日凌晨,“砰~”,随着炮火的一声巨响,数十万德军对苏联展开了疯狂的进攻,仅仅几个小时后,德军就完全掌握
1941年6月22日凌晨,“砰~”,随着炮火的一声巨响,数十万德军对苏联展开了疯狂的进攻,仅仅几个小时后,德军就完全掌握了制空权,德军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如潮水般的涌入苏联境内,苏联处境危在旦夕。
所谓“祸不单行”,就在德军大举进犯苏联之际,日本也在远东地区蠢蠢欲动,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数量一度增加至20个师,总兵力超过了70万,甚至还堂而皇之的举行了“关东军特别大演习”,目标直指苏联。
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,斯大林为避免苏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危机,先后六次给毛主席致电,请求毛主席出兵支援,但对此,毛主席却屡次三番的选择了拒绝。
那么,当时苏联的处境究竟危险到何种地步,以致于斯大林前后六次求助毛主席出兵支援?收到斯大林的求援信后,毛主席又为何要拒绝斯大林的提议?
1941年6月22日凌晨,德军先以飞机和炮火进行猛烈的轰炸,之后从波罗的海到卡尔巴阡山之间约1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苏联进攻。
只用了几个小时,800多架苏联飞机被击毁,在苏联的机场之上,很多苏联飞机甚至来不及起飞与德军进行战斗,就遭到了德军炮火的集火轰炸,由于战争爆发的速度太快、对德军攻击方向判断的失误,以及苏联内部的影响等种种原因,几乎是刚一交手,苏联就被废了半条命。
而就在德军大举进犯之际,斯大林又得到消息,日本也在远东地区调兵遣将,超过70万的关东军集聚在苏联东线,企图从东面战场撕开决口。
1941年7月,为了防范日本在远东地区发起的进攻,防止两面夹击的危险性,斯大林向毛主席发起了第一次致电,电报中,斯大林以商量的语气向毛主席询问道:“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前往长城附近,以牵制日军”。
收到斯大林的求援后,毛主席当即做出了积极的回应,并在7月15日致电远在重庆的周总理,他指出“我们现在要做到最大可能的帮助苏联红军去取得胜利,抵抗轴心国势力。”
实际上,早在半月前,毛主席就已经预感到日本有可能会趁苏联对抗德军,无暇分身之际,从远东突袭苏联,当时毛主席就指示彭老总说:“我军须准备配合苏军作战,目前做此准备,以待时机成熟,即可行动。”
但是,深谋远虑的毛主席同样也看出了敌我相差的力量之大,因此毛主席在同意战略上配合苏军时,同时也做出了拒绝贸然出兵的决策。
对此,毛主席解释道:
第二、三次致电,苏联的危机局势加剧,毛主席仍拒绝出兵
1941年10月2日,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、基辅保卫战和敖德萨保卫战等几次大型战役的消耗,德军进攻的势头被遏制,恼羞成怒的德军开始将矛头直指莫斯科,在德军看来,只要拿下莫斯科,苏联军民的斗志也会被瓦解,对苏战争也将取得全面胜利。
而为了抵御来势汹汹的德军,朱可夫在沃洛科拉姆斯克、莫扎伊斯克、小雅罗斯拉韦茨、卡卢加一线都建立了新的防线,同时还组建了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,不过即便如此,形势对苏联依旧不利。
与此同时,斯大林在忙的焦头烂额之际,又得到一份绝密情报,情报显示,如果德军能攻打下莫斯科的话,日本就会对苏联的远东地区发起进攻,形成双面夹击,可以想象,在危机之下,这份情报对当时的斯大林而言,影响有多大。
当时苏联的全部兵力都用在了对付德军的进攻上,一旦日本在另一战线对苏联进行战争,后果是可想而知的,斯大林内心万分焦虑,于是在1941年11月12日,斯大林第二次致电毛主席,提出希望毛主席派出一些兵力去牵制日本,打消日军北进的计划。
除此之外,斯大林还试图在国际上向毛主席施压,以此换来我军出兵配合苏联红军,但尽管有这样的批评和压力,毛主席仍坚持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,以具体实际出发看待这件事,拒绝出兵。
而到了1942年5月,苏联方面再次得到了日军要向中苏边境进行集结的密报,这使得斯大林再度紧张起来,于是斯大林第三次致电毛主席,要求“在日苏战争发生的时候,派一部分正规军开赴南满,策应苏军,以牵制日军。”
日军在东北地区集结
为了督促我军出兵,斯大林随后又派出一名联络员进驻延安,企图与毛主席就出兵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,但面对如此压力,毛主席的决策仍是理智而英明的,即拒绝出兵。
实际上,毛主席不同意出兵也是有原因的,斯大林第一封电报发来的时候,我军刚刚才经历过皖南事变,在蒋介石的掣肘之下,我军的活动范围不仅急速缩小,各类物资还极为短缺,为了能在困境之中发展,当时毛主席只好动员全体军民开垦拓荒。
蒋介石
但即便如此,我军所面临的处境也依旧不容乐观,在蒋介石“曲线救国”的号令影响下,日军开始重点针对我军,同时还在靠近苏联的长城内外,制造了东西长700里,南北宽80里的无人区,使我军对苏联的援助变得非常困难。
所以在这种兵力弱、武器少,外部环境还不乐观的情况下,毛主席认为贸然出兵援助苏联,结局会非常不利,甚至还有可能使我军处于长时间的被动局面,所以我军的主要任务还是要积蓄力量,恢复元气,因此毛主席拒绝出兵。
毛主席正是看到了当时根据地的局势是不容乐观的,不仅要抵抗天灾,还要抵抗日本侵略者,保卫国家,不得不说毛主席具有全局的战略思想,是全面的看待问题。
第四、五次致电,苏联以武器为条件请求出兵,还是遭毛主席拒绝
1942年,经过苏联军民的艰苦努力,对战德军暂时取得胜利,但是德军还没有放弃进攻。当年7月,德军150万兵力再度涌向斯大林格勒,企图截断苏联红军的补给线,包抄莫斯科,继而将斯大林格勒的战备资源用于补充德军的补给。
只不过,德军进攻的势头虽猛,但苏联红军坚守不退,就这样僵持了近一个多月,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进入巷战阶段,对于此时的苏联而言,危机并没有解除,在这最后的决战中,苏军只要走错一步,胜利的天平就有可能易位。
但让斯大林焦心不已的是,关于日本在远东地区配合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一直传来,此时苏军与德军激战正酣,斯大林无法判断这些消息的准确性,为了以防万一,斯大林以赠送先进的武器装备为条件,第四次电请毛主席出兵支援。
但是纵使面对如此有吸引力的条件,毛主席仍然从大局观方向出发,在回复斯大林的电报中说道:“我们是需要武器,但是,调遣一两个师的兵力去边境接受武器是不可取的,这个方案难以实现。”
过了一段时间,斯大林又一次电请毛主席,电报中斯大林向毛主席询问道:“能否派出较小型的游击队到交界地区去接受小批量的武器?”但毛主席站在大局观上,最终还是否定了斯大林的这一建议。
第六次电请,时机已到,毛主席做出战略配合
从1942年11月开始,苏联红军对入侵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发起了反攻,到了1943初苏联已经完成了对德军33万人的包围圈,苏军即将进行最终的决战。
为了防止日本的背后偷袭,稳住东线的日本军队,斯大林第六次电联毛主席,请求毛主席调动若干师团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,这次请求不是为了进行大的战斗,而是为了牵制日军的力量,以便苏联无后顾之忧。
二战末期,苏联缴获的日军旗帜
毛主席在看到斯大林的电请之后,立刻猜出了斯大林的意图,经过谨慎研究之后,毛主席最终决定让罗瑞卿、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队前往长城内外一线。
这样做既避免了打草惊蛇,减少暴露自己战略意图的可能性,又同时占据了长城沿线的重要战略地位 处于一种“进可攻,退可守”的有利地位。
事实证明毛主席对这一问题的决策是正确的,毛主席始终坚持从我国抗战时期的实际出发,坚持独立自主,为国际革命事业都做出来举世瞩目的贡献。
斯大林先后六次先后电请毛主席出兵支援,是为了更好的保卫苏联的人民、保卫这个国家,而毛主席所做的决策,也是站在我国的立场上,保卫我国的人民,保卫中华民族。
纵观我党,毛主席所作的战略是,是长远的而不是间接的,是先通过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,再从战略上配合苏联红军。
毛主席是“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民族英雄。”面对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战争,毛主席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、从长远利益出发,去看待问题、做出决策,坚持独立自主。
TAG:苏联,卡尔,日本,远东地区